欧易okex官方网站
复制成功

分享至

OKX > 区块链百科 >

区块链如何做到数据共享?区块链是否有性能瓶颈?

2022.03.03
据了解,区块链技术关心的并非是数据的共享,而是数据控制权限的共享,此处的权限主要是指数据的修改和增加的权力,它主要包含两个含义:一是谁可以进行数据的修改;二是以何种方式进行修改。

在互联网模式下,数据读取、写入、编辑和删除一般都伴随着身份认证操作,只有特定的人才能对数据进行修改,而在区块链模式下,尤其是公有链体系下,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对数据的读写,并且以分布式账本的方式构建了一个去信任的系统,参与读写的各个组织或个体可以互不信任,但能对系统存储数据的最终状态达成共识。

简单地说,区块链式共享和互联网式共享的本质区别在于区块链共享的不仅仅是数据,而是数据的控制权。

由于网站运营方完全控制了中央服务器,这些组织可以随意地编辑和处理数据。虽然组织也需要在一定的法律和协议下完成数据修改等行为,但由于其是掌握资源的一方,个人用户很难享有完全的控制权。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某一用户上传了一张照片到网站平台上,并且希望朋友们能看到这张照片。排除掉一些非法要素,这张照片最后的控制权是归谁呢?显然,从用户的角度来看,这张照片是归自己所有的,但事实上,这些社交网站才是真正的控制方,他们可以随意的进行修改,用户却毫无办法。也就是说,在现有互联网体系下,只要掌握了网站平台的运营权,就能完全地控制平台上的数据。

而在区块链体系下,数据不被任何权威方掌握,其权限是由规则来进行控制的,这些规则的主要目标是来规定什么样的信息是有效的,同时还规定了参与者应当如何对其进行反馈。

这些规则通常是预先定义的,加入区块链网络的参与者必须遵守规则。当然,从技术上来说,参与者可以自行忽略某些规则,并根据自身利益来构建一些无效的数据。但是,由于区块链共识机制的存在,其他参与者可以根据预定义的规则将这些无效数据排除在网络之外。

总的来说,区块链根据技术层面的规则体系来规范数据的写入行为,而互联网是通过权力和资源来控制数据,这是区块链式共享和互联网式共享的根本性区别。

区块链是以权限分享的形式,让每个参与者同时作为数据提供方、验证方和使用方,共同维护区块链数据的安全和有效性。
区块链的性能指标主要包括交易吞吐量和延时。交易吞吐量表示在固定时间能处理的交易数,延时表示对交易的响应和处理时间。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综合两个要素进行考察——只使用交易吞吐量而不考虑延时是不正确的,长时间的交易响应会阻碍用户的使用从而影响用户体验;只使用延时不考虑吞吐量会导致大量交易排队,某些平台必须能够处理大量的并发用户,交易吞吐量过低的技术方案会被直接放弃。

目前,比特币理论上每秒最多只能处理七笔交易,每十分钟出一个区块,相当于交易吞吐量为7,交易延时为10分钟,实际上,等待最终确认需要6个左右的区块,也就是说实际交易延时是1个小时。以太坊稍有提高,但也远远不能满足应用需求。所以区块链先用技术是有性能瓶颈的。

从区块链技术来看,目前影响区块链性能的因素主要包括广播通信、信息加解密、共识机制、交易验证机制等几个环节。比如,共识机制的目标是为了使得参与节点的信息一致,但在高度分散的系统达成共识本身就是一件耗时的任务,如果考虑会有节点作恶,这会更加增加处理的复杂性。

免责声明:数字资产交易涉及重大风险,本资料不应作为投资决策依据,亦不应被解释为从事投资交易的建议。请确保充分了解所涉及的风险并谨慎投资。本站资讯仅提供信息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一切投资行为与本站无关。

相关推荐

industry-frontier